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上海疏通下水道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上海疏通下水道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上海有黄浦江,为什么感觉没怎么听过黄浦江发洪水呢?
第一,历史上黄浦江是发洪水的,而且不是一次二次
第二,现在不发洪水,是黄浦江二岸的防汛墙做得好,又高又结实,才能抵挡潮水
第三,苏州河,因为不想黄浦江潮水倒灌入苏州河,所以在苏州河汇入黄浦江的地方建设了水闸,潮水来是会关闭水闸
最后,虽然防汛墙足够高,但是偶尔还是会通过下水道什么倒灌入市区低洼地方的,但是概率很低
总结就是上海的防洪工程设计得好建设得好,百年大计质量第一,所以最近二三十年才没有洪水进入市区
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感谢于***那个年代,***在治理水利工程是很到位的。那个时候在冬季农闲时,上海的农民基本上全部出动去挖河,川沙的川杨河,南汇的大治河 ,都是当时的那些农民挖出来的。这二条河流是从黄浦江通往东海的。农民的人定胜天,才有现在上海的安稳。
一条河流要发洪水必须在上游有相当长距离是在山区的,许许多多的溪流在雨季水量暴涨汇入河流上游才会形成洪峰。洪峰在向中下游运动过程中逐渐消解。
黄浦江水来自太湖,它相当于一个超级大电容,汇集了天目山脉龙王山许多溪流的湖州苕溪冲入太湖南部,洪水基本被太湖这个大电容储存起来了。随后通过太湖东部的一些河道向东流出,比如太浦河等,在松江泖河这里汇集其他支流形成黄浦江,这时虽然水量不小但已经不可能形成洪峰了。随后黄浦江在外白渡桥这里夺吴淞江向长江流去。
黄浦江本身不长,下游江面较宽阔,基本上是太湖唯一出口,所以水量不小。但因为不是从山区直接流入平原地带,因此洪水被中途的太湖消解,这就是我们在黄浦江看不见洪水的原因。
另外天文大潮引起的海水倒灌以前还是时有发生的,我记得小时候自来水就放出几次咸水,原因就是海水倒灌入黄浦江,使取水口取到大量咸水所致。这种情形在旧中国和古时候会引起如同洪水的泛滥,不过建国以后黄浦江两岸的防护堤修到了防百年一遇天文大潮级别,市区个别段修到了千年一遇,全市所有河道都有大大小小的水闸节制,在黄浦江中游还开挖了几条通海人工河,就算黄浦江水高出市区路面也不会泛滥了。
记得小时候黄浦江每年要发几次大水,大的时候家里把家具都淹了,里弄里,马路上全是水,上学要淌水,还有人坐在大脚盆里划水出行。为此,家里把泡烂了的木地板改为水泥地,地上铺上60公分高的碎砖石,后来只是潮水和暴雨共同作用下才会积水,但是还是有几次水进了加高地坪后的房间。一直到70年代后期,经市管部门的不断努力,加高浦江防汛墙,彻底改造城市低洼地区的排水系统,才根本性地解决了淹水的问题。
我在上大学的时候,一教授跟我们说一句话,我到现在一直铭记在心:没听过不等于没有,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。
上海历史上黄浦江多次泛滥,最厉害一般都在夏秋季,往往是上游洪水和天文大潮双碰头。我上次正好和一朋友在聊三林塘历史时查了上海县志和川沙县志。三林塘,就是黄浦江浦东段的一条河塘得名。县志记载明朝时期有次水灾特别厉害,死了不少人。近代里面60年代一次也很厉害,炸毁浦东河塘泄洪,县志上寥寥数句说损失房屋,有人员损伤。单据我老爸之前跟我说,水淹非常厉害,死了不少人。前面有兄弟说80年代泄洪,我虽已出生,但没有具体印象。实际上上海现在很少发生洪水灾害一定要感谢到60-70年代修建的两条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:川杨河和大治河,川杨河位于原川沙,大治河位于原南汇,南北两条将黄浦江和东海直接相连,黄浦江口和出海口都有水闸控制。我妈和我爸都分别参加了这两条河的建设。
以前,防洪设施和基础差,管理也差,所以会发生决堤等引发洪水。现在整个设施也好,调控管理也好。就像80-90年代上海市区一下大雨就会淹,现在上海的排水管网系统非常发达,因朋友做排水系统,所以稍微有些了解。现在通过水闸和管网系统的调节系统相当完善,而且有建立预警机制,预先会降低浦东河道水位,利用潮汐排水。
以前三甲港和滨海镇都有边防武警公安负责保护水闸,去年边防武警撤销,已移交给地方公安,可见对于排洪抗灾的重视。
想到哪里写到哪里,有点乱,勿怪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疏通下水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上海疏通下水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