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旧货回收南康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旧货回收南康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“挺雄豪之逸气,韫文武之奇才”的桓温三次北伐最终无果的原因何在?
桓温三次北伐不成功的原因在于违背了兵法“兵贵神速”的要旨。
永和十年,桓温率军初次北伐。军心大振,士气轩昂,所到之处势如破竹。三辅地界多郡县归降,当地老百姓夹道犒师,十分欢迎桓温大军。顺阳太守见机有利,力劝桓温打铁趁热,顺势直取长安。但桓温以为深入敌地,有粮草不继之虞,只屯兵灞上,***待当地麦子熟后收割来充作军粮再作或攻或守的打算。不料人算不若天算,敌将前秦丞相苻雄出奇兵袭击斩杀桓温守麦田之晋兵万余,并抢割麦子扬长而去。桓温粮草不继只好退兵,但被秦军驱杀,败亡万余军兵而归。
永和十二年,桓温率师二次北伐。这次并没有拖拖拉拉,而是一鼓作气势如破竹所向披靡,把洛阳给拿下了。但调兵遣将守城***不周到,桓温班师回朝后那抢占来的青州、豫州、兖州便被前燕夺去,几年后洛阳也相继沦陷。所以二次北伐虽胜犹败,损兵损粮而徒劳。
太和四年公元369年,桓温第三次北伐。这次的桓温,准备北伐胜利后班师回朝便直接逼晋帝禅让龙位给他。不料这次“无时鬼遇到灯笼笃”“辣蓼遇到辣蓼虫”--遇到克星了。前燕司徒申胤分释能力非常强悍,他通过对桓温性格以及对晋兵战术的研究,认为桓温“骄而恃众,怯于应变。大众深入,值可乘之会,反更逍遥中流,不出赴利,欲望持久,坐取全胜。若粮廪愆悬,情见势屈,必不战自败,此自然之数也。”(《资治通鉴。晋纪二十四。晋海西公太和四年》)。也就是说,申胤认为来个持久战,拖拖时间,桓温必然粮草不继,不战自败。果然,晋军只好丢下几万士兵尸体而退兵了。
三军未动而粮草先行,挥师远征兵贵神速,但桓温恰恰反其道而行之。后勤部粮草供应不上,前军又慢慢吞吞。所以,桓温若不败,《孙子兵法》岂不是成了纸上谈兵了么。
唐代名臣房玄龄称桓温“挺雄豪之逸气,韫文武之奇才”。 桓温原籍谯国龙亢(今安徽怀远县境),父彝曾任宣城太守,死于苏峻之乱。温年十八,击杀仇人之三子,“时人称焉”,由是知名于世,被选为驸马,累迁至徐州刺史。桓温与继庾亮为长江上游都督之庾翼(亮之弟)友好,翼向明帝推介桓温“有雄略”,宜委以重任。翼死后,朝廷即以桓温都督四州军事、荆州刺史、***节,桓温便成为东晋拥有最大军***力的人。这位野心勃勃的方镇,欲先立功以资显赫,乃用兵灭西晋末年即据蜀地建立***的成汉(304—347)。桓温用兵神速,连战皆捷,俘成汉皇帝李势,一时间勋业煊赫,不可一世。时石虎死后,中原大乱,桓温“欲率众北征”,朝廷欲任用殷浩北征,盖不欲桓温坐大。及殷浩败黜,“内外大权一归温”后,桓温乃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发兵(354),经襄阳而入关中,进逼长安。苻健以“五千人深沟自固”,盖知晋军远征,粮糈不济。桓温亦欲待麦熟,“取以为军资”。苻健则将麦苗割去,实行坚壁清野政策。温以军粮不济,“收三千余口而还”。这是桓温第一次北伐。
两年后(356),桓温击败攻击洛阳的羌族姚襄,主张还都洛阳,将“自永嘉之乱,播流江表者,请一切北徙,以实河南”,然后重振河山。南渡的世族以中原残破、农田水利均已失修、“生理茫茫,永无依归”、无人愿意“舍安乐之国,适习乱之乡;出必安之地,就累卵之危”等理由强烈反对。皇帝却不能用这种理由来推托,遂委桓温都督并、司、冀三州,命他先经营“河洛丘墟”,俟有成效,再议还都洛阳之事。规复的大***遂无形作罢。十年后,洛阳为鲜卑慕容氏攻陷(365),南渡的世族从此心安理得地住在“安乐之国”了。
此时桓温的威望之高已凌驾于一切之上,桓温欲代晋为帝。他图立功中原,造成有利形势。369年,桓温率步骑五万北伐,以鲜卑慕容(前燕)为主要敌人,初战胜,俘其前敌主帅。时天亢旱,水道不通,桓温乃“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”,与前燕主力八万战于林渚,再胜。桓温进兵枋头,因天旱,运粮河道缺水不能行舟,军粮不济。桓温乃命大将袁真凿开石门,引河水入运河。袁真“不能开石门,军粮竭尽”,桓温只有退兵。退兵途中,桓温军连饮水亦缺乏,“行七百余里”,慕容垂以八千骑兵追之,战于襄邑(今河南睢县境),桓温军败绩,死者三万余人。
桓温共北伐三次,均无结果,其主要原因有三:
一、南渡豪门世族在江南晏安已五六十年,田园家宅均已蔚然树立,根本无北伐之意愿;
二、朝中权贵因利害关系,均不愿见桓温因立功而权势膨胀,所以多方设法阻挠拖延,直到阻挠拖延无效之后,才勉强允其出兵,并未全力支援;
三、桓温个人确有规复国土、拯斯民于水火的真情与抱负,但他个人的英雄主义与政治野心锋芒太露,使人嫉妒其行动,怀疑其动机,时加猜防,所谓内外不一心是也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旧货回收南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旧货回收南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