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孟母搬家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孟母搬家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孟母三迁完整故事?
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,他姓孟名轲,孟轲小时候非常调皮好动,不刻苦学习,他的母亲为了教育好他,花费了很大的功夫。
最开始孟轲喜欢跟左邻右舍的孩子一起玩,爬树抓鸟,下河摸鱼,孟母就搬到了一个没有贪玩孩子的地方。
一天,孟母到河边洗衣服,回家后没看到孟轲,当她找到邻居院子的时候,孟轲正学着铁匠“叮叮当当”打铁呢。
孟母一想,觉得这里环境不好,搬了家,这次她搬到了一块荒郊野片坟地,当清明节来临的时候,坟地热闹了起来,孟轲又跑了出去,他看到别人上坟非常有趣,于是也模仿了起来,直到孟母找来,才把他拉了回去。
于是孟母就第三次搬家了,这次家隔壁是一所学堂,一个白胡子的老师教着大大小小的学生,老师每天摇头晃脑的领着学生读书,孟轲也摇头晃脑的学着念了起来,孟母高兴坏了,觉得这才是他们应该住的地方。
孟子小时候很贪玩,模仿性很强。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,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。母亲认为这样不好,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,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。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,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。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。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,心里很高兴,就不再搬家了。
有一天,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,孟母正在织布,看见孟子逃学,非常生气,拿起一把剪刀,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。
孟子看了很惶恐,跪在地上请问原因。孟母责备他说:“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。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,再连成一尺,再连成一丈、一匹,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。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,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。你如果偷懒,不好好读书,半途而废,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。”
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,深感惭愧。从此以后专心读书,发愤用功,身体力行、实践圣人的教诲,终于成为一代大儒,被后人称为“亚圣”。
孟母三迁什么意思?
1、“孟母三迁”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,煞费苦心,曾两迁三地,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,竭尽全力培养孩子。
2、“孟母三迁”的“三”字的意思为“多次、屡次”解释,而不是简单的“三次”的意思。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,即:居住之所近于墓、近于市、近于屠、学宫之旁。不过作为引申义,“三”还是虚词,泛指多次。“三”字类似的用法如“韦编三绝”等。
孟母三迁文言文意思?
原文:
孟子幼时,其舍近墓,常嬉为墓间之事,其母曰:“此非吾所以处子也。”遂迁居市旁。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,母曰:“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。”复徙居学宫之旁;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,其母曰:“此可以处吾子矣。”遂居焉。
译文:
孟子小时候,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,孟子学了些丧葬、痛哭这样的事。母亲想:“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。”就离开了,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,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,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***的东西。母亲又想:“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。”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。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,官员进入文庙,行礼跪拜,揖让进退,孟子见了,一一记住。孟母想:“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。”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孟母搬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孟母搬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